Physical Address

304 North Cardinal St.
Dorchester Center, MA 02124

歷史人物淺談-商鞅

  我從小喜愛看歷史小說,起初去圖書館有什麼借什麼,高中大學時期默默地將實學社的「小說人物」系列如《莊子》、《洛神》、《天空之舟──小說伊尹》、《重耳》與《晏子》等等皆追完。後來看到商鞅的故事,驚奇於這麼厲害的人居然最後的下場是被車裂 (aka 五馬分屍),直到看完呂世浩老師談史記,最近追完歷史劇《大秦帝國之裂變》。心裡有一些感想,想記錄下來。

  大秦帝國的崛起這個故事一直為人津津樂道,畢竟最終秦始皇一統天下,結束了戰國時期建立大一統帝國的中國朝代,第一個皇帝的產生,這件事情充滿指標性。呂世浩老師的線上課程《中國古代歷史與人物—秦始皇》中談秦國的崛起非常精彩,值得一看。

  大秦帝國崛起,可大略分為秦繆公-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秦始皇政。其中秦繆公在史記中被稱是春秋五霸之一,期間有百里奚、蹇叔等良臣 (後來在大秦帝國常看到的「孟西白」老世族就是這些良臣的後代)。秦繆公雖強,但去世時仍有「良臣陪葬」的陋習,君王死去將許多良臣一同陪葬,後頭難免兄弟相殘,爭王位等等。直到孝公的父親獻公,終止了這個陪葬的陋習,後面才開始得以將人才延續下去。西元前362年,秦孝公即位,當年21歲。其實秦國不算弱,只是某種程度人才斷層,被東方六國視為西戎,被壓著打。下圖是秦孝公繼位時,秦國的版圖。來自於一個很棒的影片中国先秦時期疆域變化 Pre-Qin Period of China

一、商鞅變法為什麼可成?

  大家都說商鞅變法,為大秦帝國之後的一統天下奠定了完好的基礎,我認為最珍貴的是秦孝公的《求賢令》:

昔我繆公自岐雍之間,修德行武,東平晉亂,以河為界,西霸戎翟,廣地千里,天子致伯,諸侯畢賀,為後世開業,甚光美。會往者厲、躁、簡公、出子之不寧,國家內憂,未遑外事,三晉攻奪我先君河西地,諸侯卑秦、丑莫大焉。獻公即位,鎮撫邊境,徙治櫟陽,且欲東伐,復穆公之故地,修穆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於心。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

  許多人想做大事,卻不好意思說出口。尤其他這番言論既揭了瘡疤,又昭告天下自己的雄心壯志,難怪被稱為五百年一卷雄文,尤其他此時才二十出頭歲!我認為本文有以下幾點值得讚嘆:

  1. 破題-先講繆公時期的輝煌事蹟,給國內民眾一個很好的願景。
  2. 承認自身不足-當時是儒家當道,直接講過往幾代的醜事,不免會被說是數典忘祖,但他勇於說出來,將醜事攤在陽光下,面對失敗,承認失敗,這是積極向上的第一步。
  3. 設定目標-承父業,想收復穆公之故地,修穆公之政令。這句話說出來,將意圖明確說出來,不怕挑戰東方諸國(尤其是隔壁的魏國當時氣勢如日中天)。
  4. 求才-心胸開闊,廣納賢才,並且知道要吸引人才,就得拿東西來換。他用什麼換?用對國君來說最珍貴的國土。而人家憑什麼要來?你話都說到這裡了,去秦國豈不直接說我要與東方六國(或直接說魏國)為敵?

  這篇文看似很謙卑,但其實挑釁意味雄厚,有種「沒膽的人你就不要來」的感覺。後來商鞅(這時候還叫衛鞅)來了,透過寵臣景監與孝公三次會面。第一次以帝道、第二次以王道,孝公都興致缺缺,第三次用霸道之術遊說,獲得孝公的肯定但沒有馬上被採用。這時候商鞅知道孝公的意圖了。這段說明什麼?說明了商鞅一開始也在試探,試你孝公是不是真的像你求賢令說的希望收復失土,也知道孝公意圖在當今爭霸天下,所以對耗時太長才能取得成效的帝道、王道學說不感興趣。於是商鞅最後見孝公時暢談富國強兵之策,用強國之術說明,孝公聽時十分入迷,膝蓋不知不覺向商鞅挪動,二人暢談數日毫無倦意。

  這時候我會想,假如一開始講帝道、王道時,孝公就很有興趣,那麼商鞅會接受嗎?這個路線是商鞅想要的嗎?我認為不會。因為在當時各國其實也不乏有變法,但都沒辦法切中肯綮,搔不到癢處。原因為何?就是所謂帝道、王道其實就如《史記-商君列傳》裏頭甘龍所說的「聖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變法而治。易民而教,不勞而成功;緣法而治者,吏習而民安之。」聖人不改變民俗而教化之,聰明的人不改變成法而治理國家。很多事情是要潛移默化,讓人不知不覺中進行改變。假如這套可成,那孝公早就開始做了,才不會有破釜沉舟的求賢令出現。

二、商鞅的做事態度

  史記也提到一開始秦孝公也怕怕的,也是會怕變法以後天下人議論自己,所以商鞅說的這段話也很精彩:

疑行無名,疑事無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見非於世;有獨知之慮者,必見敖於民。愚者闇於成事,知者見於未萌。民不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論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謀於眾。是以聖人茍可以彊國,不法其故;茍可以利民,不循其禮。

白話文翻譯:

行動猶豫不決,搞不出名堂,辦事猶豫不決便無法成功。況且超出常人的行為,本來就會被世俗給非議;有獨到見解的人,一定會被一般人譏笑。愚蠢的人的人事成之後都弄不明白,聰明的人事先就能預知要發生的事。不能與百姓謀畫新事物的創始,只可以跟他們共享成功後的歡樂。探討最高道德的人不與世俗合流,成就大事者不與一般人共謀。因此,聖人只要能夠讓國家強盛,就不必沿用舊的成法;只要能夠利於百姓,就不用遵循舊的禮制。

  接著就是這對強君猛臣的連續打擊出現了,徙木立信、太子犯法,就連帶處罰太子傅跟太子師、有人說新法不方便的,就指責他們是擾亂教化之民,將他們全部遷往邊疆,此後百姓之中再無人敢議論新法。《大秦帝國之裂變》將商鞅描寫為大公無私,一心只求建立一個「以法治代替人治」的國家,國力才會長久。我覺得這是對的。我認為在那個時代,他點出了很重要的一點-國君都擔心國力弱,卻只聽從遊說的文人之言,不曉得農耕作戰才是國力的根本。也幸虧有秦孝公的支持,讓他兩次變法,只耗費二十年,收復河西之地,讓秦國奠基強秦基礎。以下是商鞅變法前後版圖變化:

三、商鞅是怎麼樣的人

  最後,為什麼商鞅有如此高的功勳,卻落得車裂的下場呢?這裡我部份同意太史公司馬遷的說法: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資刻薄人也。跡其欲干孝公以帝王術,挾持浮說,非其質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將卬,不師趙良之言,亦足發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嘗讀商君開塞耕戰書,與其人行事相類。卒受惡名於秦,有以也夫!

白話文翻譯:

商君,是個天性殘暴寡恩的人。考察他起初用帝王之道游說孝公來求取他的信任,只不過是一時的虛飾浮說,並不是他的本性。况且通過國君的寵臣推薦,等到取得信任後,就刑罰公子虔,欺騙魏將公子卬,不聽從趙良的規勸,都可以充分證明商君殘暴寡恩了。我曾經讀過商君《開塞》《耕戰》等著作,其内容與他本人的行為處事非常相似。他最終還是在秦國落得了謀反的惡名,是有内在原因的啊!

  為什麼我說部份同意呢?我同意司馬遷說帝王之道並非商鞅本性,這點與《開塞》、《耕戰》說的一樣。但我不會說他是殘暴寡恩,也不會認為他用帝王之道只是要取得孝公信任。我認為他只是知道明君惜才,故赴湯蹈火,將自身可能處境放下,用己身去抵擋國內勢力之怨恨。

  他為了報答秦孝公的慧眼識人,將富國強兵這四個字放在最前面,戰國時期的社會階層是: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平民、奴隸。變法的唯一受益人是諸侯,也就是國君。他重視農耕與作戰,強調愚民,用法治讓百姓害怕,也讓他們得以晉升,晉升的目的也是方便管理。對於卿大夫與士等貴族階層,剝奪貴族們世襲的財富和權力,逼著貴族們要像平民一樣勞動種地或者打仗獲得戰功才能獲得收入與晉升。所以整個秦國階層基本上除了國君維持在高位,其餘的階層都被拉到同一水準,且嚴受刑罰所管制。自古要剝奪既得利益者之權力本來就是一件難事,商鞅變法可說是非常極端之零和遊戲。

  在絕對無私面前,勢必得不近人情。商鞅只是把這件事情推到極端。而把商鞅推到這麼極端的,無非是秦孝公了。秦孝公用完全的信任使商鞅義無反顧地向前衝,衝到只顧眼前路,沒有身後身。秦孝公與商鞅是陰陽的兩面,大柔的反面是大剛。變法一實施,世族一處罰,秦孝公做再多,都難以保護商鞅了,甚至讓商鞅更難以下台。

秦孝公追求的是雄霸天下,商鞅追求的是法治的典範轉移。

  縱觀來看商鞅之法為強國之道這無庸置疑,無怪乎後續贏駟(秦惠文王)繼位,續用商鞅之法。只是觀察下來,秦國人血液裏頭真的是帶著一股狠勁,故能夠前來投靠的也都是狠人。如呂世浩老師觀察的:對別人狠,對自己也狠。理由是通常在秦國功勞越大,後續的下場通常都很不好。如商鞅,後續的張儀與白起。

四、我學到的三件事

  學歷史之大用,是在歷史中透過每一次的思辨,將聰明化作智慧。無關好壞對錯,在秦孝公與商鞅的這段歷史中,我學到了三件事如下:

  1. 欲成大事者,首先是不自欺。並且敢將願景說出來。如秦孝公的《求賢令》。
  2. 欲成大事者,要敢與他人不同。如商鞅說「愚者闇於成事,知者見於未萌。」讓我想到賈伯斯說的,要做出消費者也不知道,但用了就會知道好的產品。
  3. 欲成大事者,要帶點狠勁,在大多數的時刻,若想討好每一方,勢必無法成事。只是要知道同樣是零和遊戲,也有±10000與±100的差別啊。要做到什麼程度,得做到什麼程度,都需要好好審視才是。

附上參考資料:

  1. 網路資料-司馬遷史記商君列傳原文及翻譯
  2. 網路資料-司馬遷史記商君列傳白話文
  3. 維基百科-商鞅
  4. 呂世浩老師講史記-7 2 秦之衰:孝公的選擇
  5. 新法家-商君書農戰白話譯文
  6. 每日頭條-商鞅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